你觉得以后工厂工人会完全被机器人取代吗?
完全不了。总有的工序是机器人是代替不了的
自2015年开始,制造业的概念就变得全球风靡,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又或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主体思路都是探寻新型的制造工厂,再具体点就是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未来的制造业将会彻底摆脱流水线,也会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类的双手,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自动化机器人,他们不仅能接受人类输入的指令,更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来自主学习,未来制造工厂output的,不止于有形的产品,还应包括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制造工厂还能走艺术路线,也就是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有望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比如人们会买票来参观iPhone的制造过程,正如看一场NBA的球赛,毫无疑问,未来的工厂应该是多元化的。
当然,工厂的主旋律定义还应该集中于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满足消费者琳琅满目的需求。长期以来,制造工厂都不用面对终端消费者,只需要面对苹果、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商,由他们来收集消费者的需求。在笔者看来,如此流程有些冗长,导致“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比比皆是,使得一些产品的价格很难降低下来。在未来的工厂,如此流程有望被彻底改变,消费者的私人定制,将会直接体现到工厂的计划内。
私人定制,未来工厂只为终端客户服务
现在,中国制造业更擅长生产大批量的同质化产品,也擅长找到一块空地,快速修建起大面积的生产基地,比如苹果产业链上的代工厂,每年需要生产出上亿支同样的零部件,而富士康则需要招聘密密麻麻的员工来组装这些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消费者则基本上没得选,iPhone X的留海屏再丑也得接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物流、海关等因素,iPhone的价格直线上升,直到最新款iPhone大都需要12000元以上。
基于此,未来制造工厂最大的颠覆性特点就是接受“私人定制”,依托于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以及成熟的3D打印流程,工厂可以直接接受End-User的订单,换句话说,消费者的脑袋里可能也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但常常受限于专业水准,无法准确地表达,而设计人员的精力带宽又非常有限,于是很多想法难以变现,比如一些热情的果粉曾经给乔布斯寄去无数的iPhone改善建议,但得到的回复都是:No!No!No! 帮主一直认为:普通消费者是没有办法提供“有价值”建议的,显然,这种做法有些武断,最起码,发烧友都希望能有一款自己设计的手机。在未来的工厂内,如此想法不再是天方夜谭,自然人类设计师的理念将会转化成数据慢慢积累起来,当消费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时,人工智能会变成“平庸的设计师”,他们可以基于普通消费者的想法,提供设计方案。毫无疑问,由人工智能设计出来的产品,会显得有些呆板,或者因过于完美而显得缺乏人性,但最大的好处在于,人工智能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彼时的消费者人人可拥有“一台”设计师,他们的创意可以通过大数据库内的重新排列组合而变成现实。
未来的产品销售不再取决于品牌商的设计灵感,而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设计灵感,笔者特想要一个能刮胡子的iPhone,定制要求传达工厂以后,剃须刀的生产流程和iPhone的生产流程会快速结合到一起,笔者的一个创意就增加了一支iPhone销量。
当然,要实现高精度、高满意度、低成本的私人定制服务,还要依托于基础制造技术的长足进步,3D打印技术和材料科技需要取得巨大的突破,唯有如此,才能把消费者的个性想法快速变成现实,而未来车间内,再不需要熙熙攘攘的人群,毕竟,这些都是高额的成本,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彻底取代自然人类,而且设备彼此之间会逐步形成社交网络,比如当环境温度不符合机器人工作要求时,人工智能机器人可通过感应器通知到空调系统调节温度,又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扫描到零部件时,会自动生成程式,驱动机械手臂按照指令完成组装,因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计算都能瞬间完成,正如自然人类的反应一样,机器们也能实现非常准确的交流,而且相比于人类,他们又没有情绪上的缺陷。
智能管理,未来工厂是去中心化制造
如前文所述,未来工厂会大面积普及自动化,流水线消失、流水线工人也会消失,倘若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接受来自终端用户的订单,一些处理订单的人员也会消失,而一旦机器设备之间形成“社交网络”,设备检修、保养维护等工作岗位也就不复存在了,总之,未来的制造业和人的联系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弱,我们只需要采用智能管理,就能时刻维系企业的运行。相比于现在动辄两千亩的工业园区,未来制造工厂则是去中心化的,正如此前城市中大都需要大型的超市,但自从网络购物兴起之后,店铺正变得无处不在。
现在,制造工厂内总是熙熙攘攘的,管理者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做沟通管理,或者建制管人的制度,而当员工逐渐变成机器人时,这种管理和沟通就会变得不重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中国制造业现行的体制,常常让管理者抽离出一种“皇帝”的感觉,他们把下属看做嫡系,衍生出一种浓郁的官僚味道。在这种体制下,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把精力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之上,于自己的业务却常有疏失,管理者又常常向团队内注入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主管喜欢骑自行车,下属就恨不得成为阿姆斯特朗;主管喜欢在PPT中加入动画,下属就能瞬间临摹出一本《灌篮高手》,如此团队一定有,且只能有一个皇上,但纵然是强大的CEO,也会因精力带宽有限而出现决策失误,严重者,让企业轰然倒地。
未来的工厂管理者将会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办公室内,企业再不用花费大价钱来租下办公室,冗长拖沓的会议也会逐步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多地通过“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来实现隔空对话,且恰如正襟危坐在眼前。由于这些视频技术高度发达,管理者甚至能够同时管理中国和印度的制造车间。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家的物理界限一定会彻底模糊掉,事实上,当万物联网、当增强现实大面积普及时,由物理隔墙围起来的车间将会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在云端的个性化车间,而同事的概念也有望重新定义,毕竟,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在同一块办公室里浑水摸鱼或者争抢荣誉了。
由于3d打印的技术的发明。这项技术如果后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可预见的未来,确实是可以代替人工,比如以前需要10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就会考1个人控制机械就能完成。但是完全取代人工,我想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机器人也会发生损坏或者故障,而且有些产品需要参入人性的想象力,以及对需求变化的改变。这一点来说,机器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还是做不到的。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执行重复度较高或危险度较高的工作,工业富联在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不断增加,减少了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系数,目前拥有多个熄灯作业工厂,实现了组装、检测、激光焊接、抛光等主要工艺流程的全自动化生产。
在去年早些时候,郭台铭表示将过在10年内,机器人取代80%的人工成为议论焦点。此外,公开消息谈及到富士康在大陆各生产基地已经部署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以及结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中期公告显示,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不断增加,继而使得人力成本降,营收提升的情况下,人力成本同比下降 11.91%(不含研发人力成本)。
在全球其他国家,对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德国和日本而言,工业是经济引擎。德国更是提出工业4.0概念,西门子旗下安贝格工厂75%的生产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产能较26年前提升了8倍。日本作为机器人生产大国,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过半份额。日本众多企业也在加大该领域的资本支出,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
而我国是工业机器人高速增长的市场,根据IFRWorldRobotics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机器人2016年销量为29万台,预计2019年成长至41.3万台,且全球机器人销量的40%主要在中国市场。在2016年至2019年间,估计全球工厂将安装超过140万台新型工业机器人。
当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机器人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带来大量工作岗位被机器所取代,但也会涌现出大量新的工作机会,只不过机器或将会成为劳动主力军。
最后,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法律以及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新技能。
会的,但不全是。随着智能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估计近二三十年内,相当一部分产业工人的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但机器人毕竟只是个机械手,是由人研制出来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工作。况且一项旧的行业消失,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工作,比如机器人的制造,维护和管理,零配件的生产和组装等等。
所以,年轻的同志必须不断学习,要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将来才有更多生存的机遇。知识越来越值钱了,不学无术,混工龄的人,将来就业的机会少了,或许连环卫工人也不需要你,只能做家政服务等服务工作。
不会。机器人只能做又脏又累,又不用动脑子的简单重复工作。
不会。做设计、改进、管理机器人的岗位不会被取代。
二十年后,工人在哪里?
以我在工厂一线的观察,现在的民企工人,99%来自于农村地区。自己读书不好,农村没有就业,村口两个小卖部就是全部工商业了。大家往往是找个家族里还算有点能力的亲戚,去投亲靠友,赚生活费。
家族里混的好的亲戚,很多是在沿海工厂里的小干部,孩子也就在这个厂里工作,有人关照,少受欺负。如果做的合适,三五年后就成为一个熟练的产业工人。
这三五年时间,他就习惯了工厂生活,不会轻易改变了。因为转行做服务业,做小生意,工作节奏,收入计算都不一样,很多人也不愿意承担六个月以上的收入减少和重新适应。
县城的城镇户口一般年轻人,往往读过大专二本,更喜欢到大城市从事中低端白领,例如小公司打杂,房产中介,电话推销,跑销售等。
现在的情况变了。近年来,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多的买城市房子了,很多人也落户口了(拆迁,子女读书等原因)。结果是很明显的,农民工子女已经习惯了三室两厅的县城精装修,或者大城市的老破小。
我是目睹过98大下岗的。上海周边的乡镇企业,民企工厂,超级发达,但京沪的下岗工人不去,就算全家喝稀饭吃咸菜,我也没听说过谁去宁波温州打工。他们只会无休无止的去居委会申请补贴。他们习惯了城市生活,无法适应工厂的集体宿舍,也吃不惯工厂的饭菜。
现在的民企工人,35-55岁为多,通过购买拆迁等,他们绝大多数有县城以上的房子。现在农村家庭的青少年,可能是十年后的农民工,现在正在各类城市里刷外语题,跳芭蕾,弹钢琴,这些孩子肯定习惯了城市生活,很难再忍受集体宿舍这种艰苦环境了。等他们长大了,去当工人的可能性确实不大了。
当然,今后科技进步了,工厂需要的工人也会大量减少,暂时也不要担心。需要考虑的是,你家孩子今后做什么工作?
985+211,基本还可以混混大单位。
二本大专高职,基本就是以前的中专高中技校了。理论上,二本还可以考个中西部乡镇公务员,但实际上你去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你家在省城没有强悍的关系和背景,学历也就是个二本研究生,那你真要仔细想想了。
我的观点:
1,父母做小生意的背景,例如小饭馆,小药房,定制塑钢门窗,尽可能目光长远一些,做一个可以传承的生意。
2,父母都是手艺人的,例如医生教师律师作家记者工艺美术大师等,尽可能自立门户,争取交下去一个完整的事业架构,子女也能参与。
3,父母是大单位的,尽可能要会做人,留点人情,给子女铺个路。
4,父母是打工的,尽可能学好技术。看看孩子能不能接手?除了大城市的985211,学历真的不重要,没人因为你读过一个山沟沟的二本学院,会对你高看一眼。我认识一个民企的鞋模师傅,年薪三四十万,老板在财务科看到他,都要先发烟,生怕他跑了。子女也做这个。其他人想偷技,门都没有。
5,父母是纯屌丝,那就锻炼身体,不要吃喝嫖赌抽,今后婆婆去给儿媳带娃,公公买菜做饭,让孩子尽可能有时间逆袭!儿媳妇不要跑了。
6,父母啥也不会,还好吃懒做噶姘头,那就多喝点,多抽点,多搞点,争取早点了了算了。
一定会取代,那时共产主义不远了
不能说绝对性,但是像一些工厂里面,重复性且单一的工作是会被取代的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pin.cn/ask/603